400-700-3900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700-3900

《2016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解读
发布时间:2016-12-12作者:陈宇,任视宇,梁成栋

  一、引言


  为了解互联网法律行业的发展情况,调研组进行调研并制作了《2016年度互联网法律服务行业调研报告》,为布局互联网法律行业提供参考,帮助律师利用互联网的方式拓宽案源、提高工作效率。


  该报告分析中国目前依托于信息技术,区别于传统律所,但依然在法律范畴内提供服务的机构的现状,特别是2012年以后呈现的新机构做了重点描述和分析。报告分析了目前国内136家互联网法律机构的一些特征,列举了它们的名称、媒介、律师资源、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机构标签、运营主体的名称和融资情况,总结出中国互联网法律机构五种基本运营类型,并提出了“互联网+法律”未来发展的四种途径。


  二、概况

 

  时间:在2000年左右,在互联网大潮下,“互联网+法律”机构逐渐开始成立。从2012年起,也就是“互联网+”概念提出初始,互联网法律机构开始呈现了爆炸性地增长。

 

 

  媒介:PC端的网站是最传统的媒介,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媒介。移动端的APP适用于社交通讯的功能。微信公众号常用于信息阅读的推送。

 

 

  融资情况:在这129家机构中有23家企业获得融资,即17.8%的比例。除2004年成立的中顾网和2008年成立的安存以外,获得融资的企业都是2012年以后成立的新企业。有7家企业已经获得A轮融资,2家B轮,其余均在天使轮和种子轮。

 

 

  律所参与: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律所作为一个组织参与,并成立了互联网法律机构。在这136家互联网法律机构中,有28家有律所背景,占到全部的20.6%,并且全部都是2012年之后成立的机构。


  三、分类


  法律电商:法律电商目前仍是互联网法律机构的主力。目前法律电商主要的经营方式是在网上出售法律服务,如合同草拟、合同修改、律师咨询及常年法律服务等业务。在136家机构中,有97家都是提供此类服务,占到了71.3%。法律电商以互联网为渠道,网罗案源,通过自营或者签约律师入驻该平台,提供服务,试图解决律师与客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帮律师找到客户,同时也帮客户找到律师。


  近年来的法律电商不再寻求诉讼案件的委托,转而开始做非诉文件的写作或专项事务的处理这样标准化的服务。最大的变化就是客户更在乎法律服务平台的信誉,而不再关注办理案件的律师。在法律电商2.0阶段,大部分互联网法律机构不再提供律师库或推荐律师,有些甚至不告诉客户负责其工作的具体律师及其履历。


  法律自媒体:如今可以说每个律所、法律业组织机构,甚至不少律师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自媒体,用于与外界沟通,宣传自我。法律自媒体确实改变了法律机构宣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朋友圈,在同类人士的范围内集中传播的针对性大大提升,比起传统媒体更能让文章直达到目标对象手中。


  法律工具:提供法律辅助服务的互联网机构也是很早就有的,法条检索、案例检索等工具早已被律师认同和使用。而随着信息科技的进步,近年来还出现了电子签名、电子证据保存、大数据等为律师和客户使用的法律工具。


  律师培训:有部分机构已经开始做律师培训课程,通过线下课程的方式推广,并辅助以线上课程的形式扩大影响力。


  法律人社区:法律人社区可以提供法律人之间相互交流、信息分享、合作的平台。


  四、展望


  从这些较为成功的互联网法律机构中,我们总结了以下互联网法律机构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或可为尝试。


  细分领域:律师资源的稀缺决定了法律电商很难走和淘宝一样“百货商店”的道路,故法律电商开始集中精力在某一专业领域精耕细作,提供更为专业、优质服务。法律电商的细分领域常见的有小微初创类、知识产权类、债权回收类和离婚类。


  模式创新:所谓运营模式就是在一个企业定位、核心创意之外,在运行过程中为吸引目标客户、提高客户服务感受而采取的方式方法。同样是电商,有些机构会通过悬赏、抢单、方案竞价等方式提高客户与律师的感受,也是一种模式上的创新。


  业务开拓:目前“互联网+法律”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近年来许多原本没有想到过的新型业务陆续出现,令人大开眼界。如异地互助、电子证据都是互联网下法律业的新业务。


  技术驱动:在“互联网+法律”的创新过程中,电子科技的进步和运用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合同文本拼接技术、电子证据保全、电子签名和大数据等服务本身就是通过技术手段推动的。而目前在互联网法律行业,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正值风口,未来值得期待。


  五、结语


  该报告是对目前市场上的互联网法律机构的梳理,希望能对该行业的参与者具有借鉴作用,为我国互联网法律领域的前进起到一点助力。

 

 

(请扫二维码获取报告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