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3900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700-3900

中国加工企业转移非洲的可行性及风险防控
发布时间:2015-01-31作者:公丕国 廖瑛

  近年来,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出口订单减少,中国加工制造业“进入寒冬”,“小企业倒闭”的消息几乎不成为新闻。实施“走出去”战略,寻找新的国际市场投资办厂,成为诸多中国加工企业再次发展的选择。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制造业落后而消费市场巨大的非洲国家,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加工企业的首选之地。中国加工企业转移非洲,“中国制造”升级为“非洲制造”,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时期。

  中国加工企业的生存危机,逼迫企业“走出去”寻找新的发展机遇

  近二十年来,中国成为欧美日国家中低端商品的“加工基地”,成为无可争议的“世界工厂”。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式的发展变化,中国加工业的优势地位逐渐消失,诸多企业出现了生存危机。

  1、中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逐步丧失

  工业化水平不断的发展,对劳动力的水平及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劳动力在这方面的竞争力较弱。统计数据显示,1998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是中国的47.8倍,但因为劳动生产率不同,若使用人均产值为标准来计算,美国的劳动力成本仅为中国的1.3倍,这大大颠覆了一般的观念。另外,受到近年来我国物价水平提高、劳动力工资水平持续升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约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综合这些因素,再较之有着丰富资源的俄罗斯、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巴西、英语语言优势的印度等国家,我国的劳动力比较优势已逐渐消失。

  2、外贸订单逐年减少,供给过剩成为普遍现象

  欧美金融危机的持续,引发国外消费市场的“萎缩”,导致国外订单的减少,习惯了“贴牌生产”、“靠订单吃饭”的大批中国企业无单可做。官方统计显示,2012年之后,制造业订单以每年8%的速度在递减。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产品结构,以高耗能高污染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为主,纺织品、服装、一般机电产品、鞋类、玩具、塑料制品等7类高耗能、高污染的产品出口额在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超过70%,而日用品、食品、服装等产品的国内、国外市场空间有限,伴之周边大量发展中国家开始从事这一产业,许多国内企业“产品积压”,价格竞争激烈,利润空间逐步压缩。

  3、中国制造业产品面临的贸易壁垒越来越多

  中国商品以质优价廉的优势逐步扩大在欧美国家消费市场的份额,引起了当地企业和政府的恐慌和阻挠。根据商务部2014年的最新数据,中国已连续18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连续8年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国家。虽然一些案件通过应诉取得了胜诉(零税率)或比较低的反倾销税率,但是,中国仍然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最大受害国,中国商品的国际市场发展受到直接的打击。

  劳动力成本的增加、贸易订单的减少、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及科技含量低、融资成本高等种种原因,一大批中国中小加工企业企业倒闭,而另一批企业“走出去”,在非洲、拉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投资办厂,抢占先机,迅速发展。

  非洲国家加工业落后而消费需求旺盛,为中国加工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对于大部分未曾踏上过非洲这片土地的人来说,非洲可能是战乱、贫穷的代名词。而事实并非如此。当代非洲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为中国加工企业转移非洲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1、多数非洲国家政局稳定,经济发展迅速,消费市场空间巨大。

  近年来,非洲大陆经济崛起和发展迅速,是无可争议的事实。国际化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十个国家当中有六个是南部非洲国家;过去十年间,非洲GDP总值已翻了三倍,南部非洲经济年均增长4.6%,成为全球增速第二的地区。IMF认为,根据GDP增长、通货膨胀、货币供应和债务等指标的对比情况,非洲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90年代的印度,甚至比他们还更有优势。而英国《经济学人》2013年的全球和平指数(CPI,是以世界各国的军费支出、因组织性冲突死亡人数、联合国派遣人员数目、与邻国的关系等二十四个指标为参照,综合分析计算得出的一项数据)显示,非洲政治环境的稳定性不亚于拉美及东南亚。

  另一方面,虽然非洲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历史原因,非洲大部分人口处在贫困之中,这在某种程度上给低端廉价产品提供了市场。以非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尼日利亚为例,虽然是非洲第一大经济体,但在其1.7亿人口中,仍有超过60%的人生活在贫困中。相较于在中国市场已经趋近饱和的情况,大量传统轻工业品在非洲市场的需求量巨大。而随着非洲国家总体经济的发展,富裕阶层的形成和中产阶级规模的扩大,也成为非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的重要因素。

  2、大部分非洲国家工业基础薄弱,生产技术落后,急需中国传统加工业的生产管理和技术。

  非洲殖民时代遗留下来的单一经济结构,使少数几种农矿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构成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支柱产业,加上基础设施落后、资金和技术缺乏、人才储备不够、战乱等一系列原因,大部分非洲国家始终未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在非洲第一大经济体尼日利亚,石油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其国内生产总值的20%至30%来源于石油行业,但制造业产值只占国内生产总值约4%,为数不多的制造业仍停留在对原材料进行简单加工。在阿尔及利亚,油气工业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45.1%,制造业仅占5.2%。

  中国加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中外合作”和自我发展过程,诸如制鞋、洗衣粉、眼镜、农机具等设备加工、生产技术、企业管理,中国中小企业都已经驾轻就熟,而对于非洲许多国家,这些都是急需发展的行业空白。东莞的华坚制鞋厂,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建厂,现已成为当地知名企业,每天可以生产5000双成品鞋;作为非洲法律事务中心的律师,笔者正参与河南两家企业在埃塞合资建立洗衣粉厂、拖鞋厂的项目,由国内企业提供设备和技术,当地公司负责土地和市场,合作成立加工厂。

  3、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成为中国在非加工企业的丰厚利润

  非洲多数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低廉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在非洲,除个别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如南非、摩洛哥当地工人工资与中国现在的劳务工资接近以外,多数非洲国家的当地工人工资低于中国劳工工资一倍甚至两倍。工资水平最低的埃塞俄比亚人年均均收入不足300美元(约合人民币1890元),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普通工薪阶层月收入仅为1000比尔(约合人民币300元)。

  而非洲多数国家的失业率高达30%以上,因此,无论是从解决就业的角度还是从满足市场需求的角度,非洲国家把投资办厂的外国企业视为“救星”,多数国家都出台了优惠政策欢迎外国企业投资办厂。如:阿尔及利亚“免征直接用于投资所进口的设备关税、三年内免征企业利润税”;肯尼亚“对于加工业及旅店业的投资给予60%以上的投资补贴,保税工厂实际补贴率为100%;”纳米比亚出口加工区外资企业“数年内免除公司税,免除进口物资的销售税;如果产品全部出口,免除所有进口税”,等等。

  4、利用欧美对非洲的贸易优惠政策,“中国制造”突破欧美国家的贸易壁垒

  非洲多数国家曾经是欧盟成员国的殖民地,非洲国家独立后,欧洲国家也非常重视同非洲的经济贸易关系。2003年生效的《科托努协定》,是欧盟15成员国与APC(非洲、加勒比海、太平洋地区)77国签署的多国合作协定,主要规定了贸易自由化、低关税甚至零关税等贸易政策。而美国,由于政治、资源需求,对非洲国家多数产品实施普惠国和最惠国待遇(零关税、零配额),2002年来,美国通过三次修订《非洲增长与机会》法案(AGOA),把非洲国家享受普惠制待遇的商品项目增加到6400多个。与之相反,为了抑制中国经济的发展或保护自己国家产业,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中的商品出口设置壁垒、多次发起“发倾销反垄断”调查增加中国商品关税。

  中国加工企业投资非洲办厂,将传统的中非商品贸易升级为“非洲制造”,直接避免了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的贸易壁垒。比如博茨瓦纳是《科托努合伙伴协定》的签约国,产品进入欧盟国家是免税、无配额限制;前文提到的华坚埃塞工厂是中方独资企业,每天为GUESS等国际品牌贴牌生产,产品是“埃塞制造”,主要销往欧美市场,享受零关税。

  中国加工企业转移非洲存在的问题和风险防控措施

  中国加工企业转移非洲,是企业“走出去”再次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由于中国企业加尤其是中小企业对非洲国家政策、法律缺乏深入的了解甚至是存在一些误解,中国加工企业在非洲投资办厂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投资失败、雪上加霜。除了比较极端的战争动乱引起的项目停滞、个别中国企业违反当地法律遭受处罚之外,对于非洲多数国家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较低、有些国家政局不稳政策多变等因素导致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企业都应该在项目开始阶段有充分的估计。作为律师,笔者特别强调法律风险的预防和控制,建议采取如下措施,防控风险,避免纠纷。

  1、了解非洲国家的政策和法律,避免触及法律底线而使投资办厂活动陷入纠纷。

  非洲多数国家在西方国家殖民统治和近几十年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西方法律制度为主、以宗教法和当地法为辅的数量庞大的法律法规;同时,非洲国家的司法体制、法律服务体系均沿用英美西方国家的司法独立制度。另一方面,掌握国家政权和经济命脉的的新一代非洲国家领导人和企业高管,多数都有西方文化教育背景,他们对国家及经贸活动的管理法律意识非常明确。了解目标国的主要法律如投资、财税、劳工、公司法,是企业避免纠纷的前提。非洲多数国家为了保护当地经济或地方利益,在一些特别法中设置了一些限制或禁止性规定。譬如南非政府的“黑人振兴经济政策”,通过法律规定黑人必须持有外资企业的一定股份;埃及法律规定公司中埃及员工数量不得少于90%;马拉维法律规定外国人只能在在首都利隆圭等6大城市进行商业活动等等。这些特殊规定或禁止性规定无疑会增加项目经营成本,或存在潜在的经营风险。

  2、深入的尽职调查和规范的合同文本,是预防纠纷减免损失的保证。

  深入的调查研究、规范的合同签订,是中小企在对非投办厂容易忽略的问题。中国加工企业在非洲投资办厂,多采取和当地公司合作建厂的形式。而非洲国家的多数公司,规模较小,背景模糊,中国企业不应当完全相信非洲合作者提供的分析报告,而应当聘请中国法律团队提供专业的尽职调查。一份好的尽职调查报告,不仅仅是调查对方公司的注册资金、股东架构等公开信息,还应该独立调查公司高管背景、历史业绩、商业信誉及项目风险因素。而对于合同,则应当由专业团队认真审查,尤其是对违约责任、仲裁条款甚至是语言选择等容易被模糊、被忽视的条款认真校正,保证合同的有效履和见面纠纷造成的损失。

  3、寻找了解非洲法律的专业团队,为项目提供全程的法律服务,防控风险。

  中国企业投资非洲,不乏失败的案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中国企业单纯依靠非洲律师提供服务。正如中国律师天然地倾向于中国企业一样,非洲当地律师在合同审查、纠纷处置过程中自然地倾向于非洲企业。走进非洲市场的中国企业,应当积极寻找了解非洲法律的中国团队为项目提供全程法律支持,不仅仅包括合同审查或纠纷处置的单项服务,更应包括目标国法律解读、投资结构设计、尽职调查、商务谈判等综合服务,全过程法律支持,防控风险,避免和减少纠纷的发生。

  非洲市场,是一个发展潜力巨大、高利润、高风险的市场。只有深入了解非洲,全面防控风险,中国加工业转移,才能取得顺利的发展。

  非洲国家加工业的落后和市场需求,为中国加工企业的非洲基地转移提供了机会。而中国加工企业走进非洲,既解决了中国企业产能过剩、升级转型等生存发展问题,也解决了非洲当地消费需求、劳动就业等问题,是中非经济合作、互利双赢的重要措施。去年,习近平主席出访非洲,明确提出将“制造业”列为中非合作的重点领域;前不久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强调“中国愿优先向非洲转移适宜和所需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优势产能,增强当地自我发展能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使中非实现互利共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非企业的努力合作下,在中非政府间的政策推动下,中国加工企业在非洲大陆上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