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3900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700-3900

京都视点 | 关于河南储户被赋“红码”事件的一些想法
发布时间:2022-06-17作者:孙广智

  2022年6月14日,海报新闻记者报道,据多名前往河南郑州沟通村镇银行“取款难”的储户爆料,一到当地就被赋“红码”,赋码原因为,“正在实施集中或居家医学隔离观察的入境人员”等,但同行赴郑州的非储户人员健康码则未受影响。同时让人倍感惊奇的,还有多位未前往郑州的储户在填报信息后同样被赋“红码”。


  郑州大数据管理局回应海报新闻,此种情况属于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负责。工作人员表示,郑州疫情防控指挥部下面有一个社会防控部,是健康码管理的直接机构,制定赋码的规则,赋码、解码由该部门负责。


  可以说,事实很清楚、回应很敷衍,但此事所引发的社会反响却极为巨大,本应用作疫情防控的“赋码”机制成为驱离特定人群、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这样的做法不仅让人惊诧莫名,甚至使人胆战心寒。


  这也让读罢这则新闻报道的我有了以下三点感受:


  第一,“无罪而究”的痛苦。使人痛苦的事情有很多,疾病、贫穷、灾难等等,但其中最让人难以平复的恐怕就是“无罪而究”,就是我明明什么“错事”都没做,却遭受了所谓的“惩罚”。


  为了解决“取款难”的问题,在赶往郑州前,报道中被赋“红码”的储户认真履行着当地所要求的每一项防疫义务,然而却在核酸有效、行程无※的情况下被赋予了“红码”,并因此或被安排隔离,或被要求返回。


  这种没有违背任何一项防疫要求却被强行赋“红码”的处境,无疑就是“无罪而究”。


  第二,“执行无据”的绝望。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下,绝大多数人都愿意做一名奉公守法的公民。在全国上下齐心抗疫的背景下,普通民众也在积极响应各项防疫要求、关注各项防疫政策,尽可能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免受疫情因素的影响和困扰。这种对规则的遵守及敬畏背后,是人们对自己行为的可预见性和可期待性的基本诉求。


  然而,当“赋码”变得为所欲为,当“隔离”不再是为了阻隔病毒的传播,当有关部门可以越过客观事实和科学标准肆意妄为时,人们势必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困境”,同时也陷入了因有关部门“执行无据”所带来的“绝望”之中。


  第三,“默认潜规则”的悲哀。对规则的破坏所造成的危害无疑是巨大的,但更为严重也更为可悲的则是对破坏规则的容忍和妥协。


  抛开本次事件,相信我们已经在太多的行业、领域见识过“潜规则”对既有规则的破坏和践踏,以及由此带来的危害。然而可悲的是,这些“潜规则”之所以能够横行无忌、大行其道,除了有关部门的不作为外,对“潜规则”的默许和容忍也助长了这样的不正之风。


  某种意义上,我们既是“潜规则”的受害者,却也是“潜规则”的捍卫者,希望本次事件中的“赋码”操作不会成为一种新的“潜规则”。


  谈完感受,我们再来分析一下本次事件的成因及解决对策,我的认知粗浅,大致想到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价值选择有待调整。本次“赋码”事件之所以会发生,恐怕是在价值选择上出了问题。


  面对外来储户与当地村镇银行之间的存款纠纷,郑州有关部门出于某种价值选择,作出了“赋码”的决定,从而成功“阻断”了储户们的维权途径。


  无论这种选择背后的考虑是什么,储户解决“取款难”的合法诉求都不应当被无视,更不应当成为某种价值选择的“牺牲品”。


  第二,制度构建有待完善。如前所述,“赋码”本应当是服务防疫的有效机制,而不应成为某些群体滥用权力的“道具”。


  本次事件或许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意识到“赋码”权所对应的权力运行机制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和漏洞。常言道,“亡羊补牢,犹未迟也”,期待相关主管部门能够针对此次事件出现的问题完善制度构建,及时、有效的防范、杜绝“赋码”权的滥用。


  第三,惩戒处理刻不容缓。出现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错误的姑息和放纵,对于“滥权渎职”行为更是如此。


  惩罚的目的在于警示和预防,如果没有惩治,那就很难防止类似的行为再度“重演”。及时、有效的惩戒既是一种必要的纠错手段,更是挽回信心、疏导矛盾、重塑形象、维护权威的重要举措。


  如果说制度构建能让某些人不能“乱来”,那么惩戒处理则是让某些人不敢“乱来”。希望相关主管部门能对本次事件开展必要的调查并对相关责任人员作出应有的处理,最终给予社会一个满意的答复。


  最后,祝愿我们大家和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越来越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