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保健品问题,一直在牵动着全社会的心。在某些不法的夸大宣传里,“包治百病”的保健品,可谓是“时代的狂,药物的王,百病皆可臣服于保健品之上”。
结合具体案例,本文就来谈谈,面对这些“最伟大”的保健品,老年人该如何避免上当受骗,保健品生产企业又该如何合规经营,远离刑事犯罪?
一、基本案情
2017年下半年起,李某宁为实施电信诈骗活动,通过非法途径购买老年人客户资料,以每盒12元至100元不等的价格购入多种廉价保健品,订做抽奖卡、“纪念金币”等奖品,制作话术单,招录吴某倩、王某娜、裴某凤、王某娟为话务员,并为每人配备装有北京号码的手机。
李某宁等人与部分被害人的短信记录(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2018年3月至9月,李某宁指使吴某倩等人按照事先购买的客户资料,通过装有北京号码的手机拨打电话,冒充北京沐某堂健康指导中心主任,与老年人沟通联络。在聊天过程中套取老年人身体状况等信息,骗得信任后,分步骤实施诈骗。
步骤一:谎称所售保健品具有抗癌保健等功效,原价2980元的产品现在仅需支付298元的体验费或产品检测费即可获赠。老年人同意购买后,由李某宁联系快递公司负责配送和代收相关费用。
步骤二:在快递包裹中放置抽奖卡,均事先设置为一等奖。快递签收后话务员随即联系老年人,告知其中了一等奖,奖品为价格一万余元的“纪念金币”等,只需要支付个人所得税、保价费或奖品代销费等费用,即可获取,以此骗取钱财,而老年人实则仅获得廉价礼品。
步骤三:继续利用老年人信任,虚构帮助办理养老保险等理由实施诈骗。在此过程中话务员会根据每位老年人的被骗程度,随机调整收费名目和具体价格。吴某倩等话务员的工资包括底薪和提成,为便于计算销售业绩,每名话务员需记录下被害人相关信息。
李某宁等5人诈骗方式示意图(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经审查,李某宁等人先后骗得266名老年人合计人民币66万余元。法院最终判决李某宁有期徒刑十年,并处罚金20万元;吴某倩等4人被分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至五年六个月不等,并处罚金人民币五万元至八万元不等。
二、法律分析
本案比较典型,一案涉及多种诈骗方式:
第一种——保健品类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医学专家,向老年人虚构或夸大产品功效,诱惑老年人购买廉价保健品,从而实施诈骗。
第二种——中奖类诈骗
通过信息群发或电话告知受害人中奖,受害人一旦决定兑奖,犯罪分子就以“个人所得税”“手续费”等各种名目邀请受害人汇钱,实施诈骗。
第三种——养老金诈骗
假借认识人社局、社保局工作人员的名义,谎称可帮助老年人进行代办养老保险服务,一次性收取未参保老年人数万不等的金额,实施诈骗。
显然,李某宁等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冒充医学专家身份骗取被害人的信任,同时采用虚构、夸大保健品的功效等手段骗取他人财物,其行为均已构成诈骗罪。
本案中,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犯罪行为人是首先通过保健品与老人建立起的信任关系,之后再利用信任,继续实施其他类型的诈骗行为。
三、防范建议
(一)老年人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当前,养老保健品诈骗犯罪高发多发,犯罪手段不断更新迭代。老年人以及家人应时刻提高警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树立防范意识。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增强真假辨别能力
老年群体在购买保健品时,应提高防范意识,增强辨别能力。不法分子在推广宣传保健品时,常常打着可以治疗癌症、高血压、老年痴呆、糖尿病等老年人高发疾病,具有“包治百病”奇效的幌子。
要让老年人明白,保健品不是药,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如遇身体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不要相信所谓的“神丹妙药”。老年人群体还应当特别提防网上购物、电视购物、电话推销、直播带货等线上销售环节存在的陷阱。在看到“健康讲座”“医学专家”“免费旅游”“免费领鸡蛋、礼品”等常见套路字眼时,保持高度警惕,不要被犯罪分子的“花式”骗局迷惑了双眼。
2.正确看待促销优惠,天上不会掉馅饼
在收到本案类似中奖信息时,我们要时刻秉持“天上不会掉馅饼”的信念,不贪图意外之财。凡是需支付“个人所得税、保价费或奖品代销费”等费用就可获得奖品的说辞,千万不要相信,以免造成财产损失。
老年人在收到此类信息时,可先联系自己的子女帮忙核实,也可先到附近派出所询问,切记不可随意提前支付各种费用。一旦发现类似本案夸大、虚假宣传的违法行为,请及时向12315投诉举报。感觉有诈骗嫌疑的,可及时拨打110报警电话。
3.经常关注社会新闻,多与子女沟通交流
建议老年人通过手机、电视、报纸等方式,多关注一些社会时事,了解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与新闻。家庭成员也要在精神上多关心关怀老人,常回家看看,多与老人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多用典型案事例教育引导,发现老人上当受骗应及时劝解、制止和报警。
(二)企业如何防范刑事法律风险
在笔者的实践案例中,曾出现过企业因生产的保健品被销售渠道的不法分子用于诈骗,而被侦查机关冻结查封大额资金,导致企业生产陷入困境,企业家也被要求配合调查的情况。
在当前国家专项行动的严厉打击下,本就乱象丛生的保健品企业更是岌岌可危,为避免牢狱之灾,企业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防范刑事法律风险:
1.保健品宣传事实求是,严格遵守法律规定
企业在进行保健品推广宣传时,应实事求是,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对保健食品的广告规定,切忌夸大产品疗效,进行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第十八条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得含有下列内容:表示功效、安全性的断言或者保证;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声称或者暗示广告商品为保障健康所必需;与药品、其他保健食品进行比较;利用广告代言人作推荐、证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的其他内容。此外,保健食品广告还应当显著标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
2.借助专业团队力量,为企业经营保驾护航
在全国严厉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的背景下,已破获侵害老年人权益案件7880余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17510余名,打掉违法犯罪团伙1040余个,这些鲜活的数据给养老保健品行业敲响了警钟。
对于企业来说,反思经营过程,发现潜在风险漏洞,刻不容缓,势在必行。企业要想长期安全经营,需要借助律师等专业团队的力量,系统梳理经营流程中存在的刑事法律风险,进而完善改进现有的规章制度,并建立企业员工合规行为准则,搭建起健全完备的企业合规体系。
3.加强企业监督管理,规避刑事法律风险
有些涉案企业虽然内部规章制度制定合法合规,对员工话术有着严格的限制和禁止,但是在实际的业务操作中,却未能做到严格的把控和监督。部分业务员在销售推广过程中,违法违规夸大产品功效进行虚假宣传,以达到更高的销售业绩。如果企业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制止甚至默许的情况下,同样也可能会被认定为诈骗罪。因此,企业不仅应在宏观上规范经营行为和销售方式,还应在业务员的具体业务操作过程中加强管理和管控,以规避刑事法律风险。
愿保健品企业都能合法、合规经营,让养老保健品不再“人人喊打”,真真切切使老年人受惠,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