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3900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700-3900

京都律评 | 对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一些看法
发布时间:2024-07-26作者:贾宝军

一、法律基础与依据


  关于延迟退休政策最早是在2013年11月12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的。决定第十二部分“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第45点“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提出“研究制定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随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多次向公众表示会推出退休延迟方案,但至今尚未出台。


  2021年6月29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人社部十四五规划”)第三章“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第二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中提出: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但该规划只规定了延迟退休政策应遵守的原则、随着延迟退休的实施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会有所提升,并未对延迟年限、适用人群、具体何时实施等实质性要素进行细化规定。


  可见延迟退休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一项复杂工程,具体何时落地实施还不确定,目前能确定的是他迟早会到来,因为延迟退休有现实的需求和心要性,主要有如下几点:


  1.我国现有法定退休年龄设置偏低,客观上已与现有的社会发展现状不再匹配。现行退休年龄为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的人均寿命不足50岁。但是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202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达到78.2岁,增长了将近30岁。而且,我国当前的退休年龄无论是与欧美国家相比,还是与亚洲的日韩相比,都是偏低的。显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是适应我国当下的人均预期寿命,并与发达国家退休年龄相当的理性选择。


  2.我国的人口结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老龄化叠加低生育率。国家统计局在2021年最新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我国的老年抚养比连续十年上升,从2010年的11.9%上升至2020年的19.7%。但我国2023年的出生率降至每千人6.39个孩子的历史最低水平,人口负增长。面对该人口结构的变化,站在劳动力供给的角度,延迟退休将是一项重要的应对措施。


  3.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与出生率的走低,我国的养老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而实施延迟退休政策,是缓解我国未来养老基金压力的一剂良方。


  基于上述原因,相应国家会稳步推进延迟退休政策的落地实施,随着越来越多省市开展试点,相信延迟退休政策的落实实施不会太久了。


  二、法律原则与保障


  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发展银发经济,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按照自愿、弹性原则,稳妥有序推进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显然,自愿弹性是延迟退休实施的基本原则。


  但现实复杂中,必然有部分人愿意延迟退休,部分人不愿意延迟退休。如何在基层的落地实施中确保“自愿弹性”是考验延迟退休政策能否成功实施的试金石。


  三、法律风险评估与应对


  从延迟退休政策实施的角度,主要的法律问题还是劳动者能否真正自由地选择是否延迟、延迟多久,如果在表面自由但实质用各种各样的其他约束条件限制劳动者的自由选择,将会引发劳动者的不满进而产生争议。


  从劳动权利义务的角度,主要是在延迟退休期间劳动者是否仍能享受劳动法的保护,也就是说在延迟退休期间,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是否仍然为劳动关系,这关乎劳动者的切身利益,需要有明确的法律细则予以界定,否则会产生相应的劳动或劳务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