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初,某知名互联网公司HR经理张某被公司反舞弊部门调查并移交公安机关刑事立案。指控核心在于:张某将公司配发的工作电脑及公司系统账号借给朋友王某使用,期间电脑和系统内数万份简历遭到下载和泄露。鉴于张某和王某还存在一定经济往来,因此张某被怀疑收受商业贿赂并向他人出卖公民个人信息,她一下面临着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两项刑事指控。情急之下,她委托了京都律师事务所彭吉岳、封旺律师为其辩护。
一、破局关键:通过调查取证瓦解指控逻辑
接受委托后,辩护律师通过全面分析卷宗发现案件存在重大辩护空间。
张某系HR高管,其朋友王某从事猎聘工作,二人也正是在工作中认识并建立了良好的朋友关系。公安机关调取的银行流水显示,王某和张某之间确实有几十万元的经济往来,在二人这种特殊身份关系背景下确实显得尤为敏感。要否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指控,就必须对这些经济往来解释清楚。
律师团队在和当事人多次沟通,努力帮其回忆每一笔往来的具体情况。经过不懈努力,终于指导当事人调取到了多年前的银行账户信息,证明了张某和王某之间某笔大额交易确系借款且张某已经偿还的事实。
关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辩护人进行了更加深入而广泛的调查取证。本案中,张某将电脑和公司账号借给王某使用且在此过程中简历被大量下载的事实没有争议。但是,张某辩称其向王某出借电脑是供其学习短视频制作的内部培训课程,并无向其违规提供简历的故意。
辩护律师以此为线索调取了张某、王某之间的微信聊天记录,王某在相应时间段开设的视频号等电子证据,给张某的辩解提供了更加充分的事实依据。
刑事案件的很多当事人并不缺乏自我辩护的理由,但他们无法自行找到足够的事实和证据支撑;同时,因为法律知识的缺乏,也无法快速抓住案件的争议焦点并以此为原点去搜集证据。这正是律师的重要价值之一,有一些律师认为调查取证有风险,总对此有所顾忌。在我们看来,只要依法依规,调查取证的风险是可控的,对于案件是利大于弊的,甚至很多案件只有通过深入地调查取证才能还原事实真相,实现颠覆性的辩护效果。
二、用心的辩护引起司法温情的理性共鸣
辩护律师在充分调查取证的基础上及时撰写法律意见提交检察机关。同时,根据办案人员的关注重点适时调整辩护思路,先后共提交了五份法律意见,除了法律适用的论述和证据的分析,辩护人也从案件的社会效果入手,指出本案没有造成实质社会危害,犯罪嫌疑人也未通过出卖个人信息牟利,没有给相关个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困扰,情节轻微,不宜作为犯罪处理。
最终,检察机关接受了律师的意见,认定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不成立,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情节轻微、不予起诉。很多时候,机械地适用法律条文是简单的,但司法工作不是自动售货机——一边输入事实另一边自动产出结果。司法除了法律因素,还要考虑案件的社会效果,毕竟把人关进监狱不是目的,让社会更加稳定和谐才是目的。在此,辩护律师也向检察官的司法温情和职业担当致敬!
三、企业高管的刑事法律风险值得引起重视
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都是行业精英、人中翘楚,也是社会的宝贵人才资源,但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风险也就越大。在各种风险中,刑事法律风险最为“致命”,即便最终没有影响到自由,对职业生涯往往也会造成毁灭性打击。这对于辛辛苦苦打拼出一番事业的人来讲,不得不说是一种莫大的悲剧和遗憾。本案律师团队在多年的职业生涯中曾为百度公司、360公司、富力地产公司、联想头部代理商、中信集团等众多公司高管辩护,对企业高管刑事法律风险的感触可谓尤为深刻。
实际上,刑事风险也并非突然从天而降的洪水,在其衍生的过程中也会浮起很多回头的金桥,比如意识到决策风险时及时进行法律咨询、面临调查时注意争取自首等重大量刑情节、诉讼过程中把握时机调查取证以及申请取保等等。当然,这需要专业人士提供帮助,也需要视案件情况而定。无论如何,充分的法律意识助力我们在职业生涯中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