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3900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700-3900

京都人文 | “最美评论员”浅记
发布时间:2023-03-29作者:刘铭

为什么是“最美”?


  担任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热线12”特约评论员快12年了。


  每一个流逝的声音光影都清晰如新。评论员的经历也让我的生活略多丰盈远望。


  “热线12”刚成立时以真实案件述事为主,由主持人和二名评论员对案件进行讨论。2017年改为法治新闻节目,关注法治动态和社会热点,由一名评论员专业点评和权威解读。


  2019年11月8日记者节,栏目组在央视大楼30层会议厅召开隆重的会议。会议中为几名特约评论员颁发证书——“最美评论员”。


  当时我问制片人,为什么称“最美”,而不是“最佳”、“最优”。


  制片人说:“只有这个词才能评价评论员的价值和荣誉”。


  “最美”即是对评论员的称誉鼓励,也是法治媒体的承载寄望。


  我想,“最美”是因为热线12作为法治媒体理解法律的价值,追求法治,也懂得“美”。


  审美可以实现感性和理性的统一,实现人的完整性。蔡元培一生倡导“美育救国”。人类美好的情感、品德、文明、善良都蕴含在美中。往大里说点,一个民族的审美也决定一个时代的社会关系。


  作律师时间久了,反而感到法律的“无用”,法律只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初级。审美才是人和社会更高层次的教化。


  “美”是人心的关照,是情感教化。决定人心善恶的不是知识和技能,不是制度和说教,一万句口号抵不过一个温暖的感动。


  法律是人的创造物,法律的活力与生命也是人赋予的。每个简单的黑白法条背后都是个体行为的折射和照见,又蕴含着细微又复杂的人性情感。


  我读法条不会枯燥,是因为我读的不是文字,是背后人行为心里的探究和冷暖悲欣。


  法治也不仅是宏大的理念,作为宪法原则,更多关注的是人本身,为保障和实现人的权利。


  作为央视的法治媒体,承担着社会价值的引领和法治守望。


  热线12关注法治,更冷静思考每一个“看见”后面的人和情感。每一个选题、每一个视角、每一个声音都有人性的温度和探究发现,传递理解、善意和价值。关注“人”本身、有情感触动的普法才是法治的照亮。


  这是我理解的“美”!只有“美”才能涵盖法律人的努力心愿,言行可及。


  热线12是有审美的栏目,热线12人也很美。他们专业有责任,脚踏实地也仰望星辰,不鸡汤也不道貌岸然,清醒但不麻木冷漠。他们的“看见”没有让心变硬,眼里仍有光泽。从制片人、记者、编导、摄像到主持人都让人不自觉愿意亲近。


  新闻是社会进步的驱动力量,媒体人不易,新闻尤难,如人饮水。经历了人性和不可改变,法律人和媒体人的感性和理性煎熬会多。中国知识分子都内求孤独,和自己较劲。我们自己也需要救赎。他们看似温和柔弱,但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努力和坚守,相信即使微不足道,也能够孕育和改变些什么。

 


  直播就像生活,虽然你认为作好了准备,但仍然经常出人意料。


  媒体有及时性,叫“遵从媒体的本质属性,发出声音的最快通道。”


  热线12栏目按直播定位打造。从记者选题、编导出台本到演播室播出,全流程十几个小时。


  评论员从接到台本到直播结束,都会有压力和紧张,这是正常的反应。


  作为央视法律媒体,专业准确是基本要求。热线12的节目范围非常广泛。作了20年律师,但很多与评论相关的法规也是第一次接触。短时间内要快速查阅理解。复杂问题会多看几篇论文和不同学者的文章。尤其对争议的观点要审慎推敲表达的角度和尺度。


  除了法律,很多事件本身包含的事实也有专业性。和律师代理案件一样,事实往往比法律更难理解。很多事情上,律师大多是外行,短时间内要有学习理解,不能说外行话。评论没有错或做得好,不会有人在意。但有一点失误不严谨一定会放大,会有各种形式质疑批评,这是节目不能承受的。


  除了“看见”本身,评论的思想价值还在于有多少发现和人心触动。


  生活很复杂,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善恶泾渭、快意恩仇。任何个体或社会痛感,哪怕仅仅是一起常见的杀人行凶案件,都是多因多果。法律也仅仅是调整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家庭、亲情、友谊……这些社会关系法律都很难调整。虽然是法律栏目,如果评论员只分析法律问题就机械和狭隘了。


  评论时间只几分钟,短短时间内要有“多”的输入才会有准确和深度的“少”输出。


  知道评什么,更要知道怎么评!说话要让人能听懂、愿意听。如果絮叨说教,和观众不共情,大家不愿看,节目没有收视率,栏目也不会存在,也就谈不上普法。说话并不容易,再复杂的理论和事情,如果让人听得辛苦,多是自己没明白或能力不够。


  直播准备辛苦,但即使准备充分,直播时也会紧张。


  “倒计时……5、4、3、2、1,开始。”熟悉的音乐响起。数十人在不同岗位上操作着各种叫不上名的设备,目光聚焦在各自的屏幕上。时间空间都充满着有序紧张,像是医生、护士在共同完成一台复杂的手术。


  人在镁光灯下优点无限大,缺点也会无限大。若大的演播室,评论员远远对着摄像机,像是对着空气说话。人不是机器,直播过程中,难免会有大脑空白,会有状态不好的时候,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直播有时还会有突然袭击,评论内容突然改变方向、发生变化。只能靠平时积累和发挥。我开玩笑说:“直播就像生活,虽然你认为作好了准备,但仍然经常出人意料。”


  有一次,编导安慰说:“有错才证明是直播啊。”说是这么说,如果真出现大的失误,责任可不小。12年来,也经历过一些小的“惊心动魄”。


  其实,所有看见的举重若轻,轻描淡写背后都有看不见的负重辛苦,得失平衡。


  每次下直播,演播室的灯光熄灭,来来往往、热闹凌乱的化妆间变得静谧。洗面换衣,互相道别。走出台里,都已是华灯初上,这时愈觉风轻云淡,轻松释然。

 


  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所有的伤害也都应该是一次成长。


  热线12弘扬慈善救助,也直面丑恶和痛感。生活比小说更小说,法律也伴随着人性的恶。错案、遗弃、强奸、杀人、家暴……很多事件报道都很“脏”。人对意外、极端、残忍、欲望有窥探欲,类似的节目收视率会高。丑比美更容易迎合,也更需要美去表达和改变。


  看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书籍时,我突然会想,为什么要记住和渲染过去的痛苦和仇恨。美丑永远共存,真实需要面对和撕裂。不忘记痛苦和悲伤才会学会爱和理解。诗人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寻找光明。”


  “所有人都是一个整体,每个人的不幸也是其他人的不幸”。人与人的理解和感同身受很难,但不能缺少悲悯。“看见”是为了更多的唤起,是为了少一些伤害。


  栏目报道案件多,每一个案件都是与社会的对话和法律精神的传达。


  评论应该有数百期了,几个案件记忆尤深:


  “紫藤巷2号凶杀案”,奸情、凶杀、权力、金钱、枉法……众多吸引眼球的元素集于一案。杀人罪、包庇罪,历时八年,两级法院六次审理。因为央视记者长篇调查报告,案件进入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关注。节目作了两期报道。我在评论中厘清罪名,更多指出超期羁押、刑讯逼供的司法顽疾。疑罪从无、非法证据排除、保障当事人的辩护权对纠正冤假错案的意义。


  “非法收购玉米案”是非法经营罪适用的一个标杆性案件,评论观点也明确。“无证照违法收购玉米”不但没有扰乱社会秩序,不具有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的必要性,而且起了桥梁作用,一定程度激发了市场活力,具有社会有益性。适用法律不能僵化和拘泥。关于非法经营罪,一直存在口袋罪的病诟。关于适用‘其他严重扰乱市场秩序非法经营行’这一兜底条款,不能扩张滥用,罪刑檀断,要涵养罪刑法定原则,否则会弱化法律的价值和功能。”


  “赤峰父母贩卖儿童案”,父母出卖自己亲生的龙凤双胞胎。大家痛恨拐卖妇女儿童,呼吁提高法定刑,甚至基于朴素的正义观提出一律死刑。但我认为拐卖妇女儿童不仅是法律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刑法的有效性也并不完全取决于刑罚的严苛性。


  安徽苏某10年打工积攒的55万元,被抑郁症妻子4年捐空,可不可以悔捐?抑郁疾病不是无民事或限制无事行为能力人,不是合同无效的理由,法律上悔赠不占理。但评论不能只讲法,这样的捐赠背离慈善的本质。


  慈善始于家庭,倾家荡产的公益并不是慈善的本意。公益捐赠不是一锤子买卖,网络慈善误捐也要有防范机制。在技术上、规则上有“容错”机制,这才是对爱心的呵护。讲法律,讲人性,讲机制,才有健康成熟的慈善,慈善才有公信力。


  “王琦地下车库碾压醉汉致死”案,当事人已被羁押了400多天,是意外还是过失,案件还在审理中,不宜作过多分析,评论中只阐述了刑法的价值和理念。

 


  案件报道评论大多敏感,要理解好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不能职能错位形成媒体审判,同样的“事实”,媒体和司法也会看见不同“真相”和有不同结论。


  每次评论栏目组对我几乎没有任何的干涉和导向的要求,这也是一种默契和信任。


  栏目改版后,以新闻热点报道为主,评论的内容几乎涵盖了所有的话题。节目与国家发展同步,会有宏大叙事,法治进步、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典型案件.......。节目也更多关注丑恶不公、弱势救助、民生冷暖、热点琐事.....也都会小中见大,有人心触动。


  媒体的价值在于批评,节目曝光各种不文明事件较多。


  审美尚需时日。从善如登,劝人向善并不容易。文明其表,制度其里,文明不能只靠自律。有一定的强制力和约束才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所以,评论中更多建议用准则和制度规范人的行为,用强制力来培养善待他人自觉和习惯。


  节目也更多关注未成年人保护,每年都会有几期。幸福的人一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治愈童年。在节目中不断呼吁:“如果一个社会不能保护最弱小的儿童,也就失去了最后的尊严和文明。”


  每个案件多是别人的一生,每一次的报道及评论一定有她的拯救、触动和价值。我一直努力让微弱的声音多少有点人性的光辉和可触摸的温度,能给人希望和力量,也给自己一些安慰。


  人是美的模仿,每个人的生活也是直播。感谢经历中美好的标签——“央视最美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