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700-3900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

400-700-3900

“疑罪从挂”19年,张雁峰、郑炫律师成功为当事人申请撤销案件
发布时间:2023-06-26

近日,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雁峰律师、郑炫律师为一起“疑罪从挂”19年的案件提起了撤销案件申请并成功将其撤销,维护了当事人姗姗来迟的合法权益。


  案件背景:


  2004年,家住北京市某区的王女士卷入到一起涉及金额数十万的诈骗案中,成为了嫌疑人。侦查期间,办案机关对其办理了取保候审。以为案结事了的她又回归到了正常生活。十几年来,王女士有了一份稳定高薪的工作和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但这种平静却被其单位保卫部门的一次内部排查所打破。


  2022年4月,王女士所在单位因查到其存在“犯罪前科”和“不良记录”,决定与其解除劳动合同。此时她才发现,当年的案件并未结束,相关的系统里还能查到她的涉案信息。回想起来,这些年只要出行,她常会接到当地派出所的询问电话;只要出示身份证,就会被检查人员认真盘问一番,而这条信息,或许就是一切麻烦的根源。


  其本人多次尝试与办案单位沟通。但因年代久远,当年处理该案的民警有的调岗、有的离职,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眼见单位允诺其处理此事的时限将至,王女士转向律师寻求帮助。


  张雁峰律师、郑炫律师听闻当事人的上述遭遇深感同情。此时律师面临的问题是,王女士除了一张影印版的《解除取保候审决定书》(副本),没有再提供任何证据材料。案件事实发生在近20年前,相关细节除了其本人的回忆外,再无任何有效信息作为参考。如何判断其所述案情的真实性,如何启动撤案程序,“旧事重提”是否会对当事人带来不利影响甚至被继续追诉,这些都需要律师分析判断、谨慎抉择。


  最终,律师认为若王女士所述为真,根据相关情节的量刑情况,该案已过追诉期限,且在取保候审后,其一直在本地正常工作生活并未逃避侦查,不适用时效延长的规定。二位律师决定介入此案。


  办案经过:


  本案的办理过程一波三折。


  起初,律师先与办案机关联系,希望递交手续查询该案情况并提出撤案申请。但在与多个部门来回沟通后,均被回复不接收书面申请。


  随即,律师又向办案机构的法制部门反映,希望法制部门接收材料推动自查。但法制部门以“所使用的系统中无法查到该案信息”为由,依然拒收书面申请。在律师不断说明“疑罪从挂”危害与弊端的情况下,该部门同意以“非正式”的方式接收材料,是否正式接收,需要与办案部门沟通后答复。


  事情至此,本以为会迎来转机,但第二天王女士就接到办案机关的回复:因案情重大,本案决定不予撤销。几经周折,王女士以为一切又回到原点,陷入僵局时,两位律师并未放弃。他们又向该区检察院提起了刑事立案监督建议,申请检察院对本案进行审查。在充分说明情况后,检察院接收了律师递交的书面材料,启动了监督程序。


  本月初,当事人终于得到处理结果,该案将依法撤销,相关记录也会从网上撤除。


  办案总结:


  “疑罪从挂”是对我国刑事诉讼法“无罪推定”原则的破坏,与我国刑事司法理念相违背。在司法层面,公检法近年来自上而下开展了多轮“清理超期羁押”、排查“挂案”“积案”的整治工作;在立法层面,法律通过明确应当撤销案件的情形以及扩大国家赔偿范围,确定了对实务中“疑罪从挂”行为的否定性评价。委托人王女士,因一起十几年未办结的案件,便将20岁到40岁的生活锁定在嫌疑人的身份之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检察机关敢于监督、善于监督是本案能够妥善解决的前提,承办检察官履职尽责、担当作为是本案最终依法撤销的关键。律师在此提醒遇到同类情况的当事人,应合理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反馈,切勿一味拖延,以免因此遭受更多的损害。